新闻资讯 > 骨科前沿

News

张建中:无悔的选择 精细的追求

2017

YERS

09

MONTH

07

DAYS

在京城十里长街南侧、古老而繁华的崇文门内大街上,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张建中教授的诊室坐落在车水马龙的街旁。这里是国内首家足踝外科诊室,是帮助众多足踝患者重拾健康之地,也是17年前张建中教授“梦开始的地方”。

 

挺拔的身姿、儒雅的风度、炯炯有神的目光,是张建中教授给骨卫士记者的第一印象。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,他走进那间堆满了骨科书籍的办公室,接受约访。


同仁医院一颗“闪亮的星”

谈到初衷,张建中教授表示,足踝外科因经济水平发展和认识不足等原因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,“不同于骨折,脚痛或者轻微的畸形并不会对日常劳动或生活构成严重影响”。但事实上,足踝病症犹如贝壳中一粒难以去除的沙子,时时侵蚀着国人的健康。

 

“应在国内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,让国人的足踝顽疾得到医治,解除他们的痛苦。”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, 17年前已近不惑之年的张建中远渡重洋,赴美国巴尔地摩联合纪念医院,从零开始了足踝领域的学习, ,开启了自己人生中的执着追求。


学成、归来、创科室、育人才……十七载的风雨兼程,如今俨然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,并以它沉稳、独特的姿态坐落于同仁医院。若用“璀璨之星”来形容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,那么张建中创建的足踝外科无疑是一颗 “闪亮的星”。


1.jpg

在美国骨科培训中心培训足踝关节镜


2.jpg

和国际足踝外科大师在一起


3.jpg

国际交流


4.jpg

在美国探讨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技术



成全患者就是最大心愿

我们常用“凡有井水饮处,即能歌柳词”来形容北宋词人柳永的深远影响,也预示着一件事物在民间的热传度。在互联网时代,还能够通过口碑在基层为人所知医生已是凤毛麟角,但这件事就发生在了张建中身上:“曾有患者在北京百货大楼买鞋时,被售货员发现脚有问题,建议他来同仁医院找我看病。”张建中微笑着说到。渐渐地,在和患者交谈中他发现不仅是北京地区的售货员,很多外省市的售货员也向患者推荐过自己。从意外到欣慰,他感觉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。“宣传不是打广告,是帮患者切实解决问题。”他坚定地说到。


作为医生,都渴望被认可。“但一位骨科医生的成长是相当漫长的,除了得到患者的认可,还要在行业学术上得到认可。”多年以来,张建中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标准。在国外学习期间,让他感触最深的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,还有医生对于患者的尊重。“与国内正好相反,国外都是医生追着患者去沟通,以至于最后患者都没有疑问了。”眼见为实,正是通过中外医患模式的对比与思考,张建中将科室一直保持在了“医生围绕患者”的模式,“就像现在接受采访,我们坐在一起聊天的样子。”对患者保持平等、尊重和主动已成了他多年来不变的格调。


“我认为做医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,要脚踏实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,走近路或许会一时得利,但无法成就一个真正的医生。” 这是张建中对职业素养给出的答案,也是自己带学生时传达的态度。 “患者将自己托付给我们,让我们为他们手术,一定是因为充分信任我们,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,为患者负责。”在治疗中,张建中一定会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,打造适合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的治疗方案。与记者交谈中,张建中教授强调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,从救死扶伤的职业属性出发,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一直是相辅相成的,也预示着一位医生的境界。近年来,对人文教育的不断重视,让学生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加敬畏生命,更加负有责任和使命感。“做为医生,责任心是最重要的,是最重要的!”在采访时,张建中反复重复着这句话,虽声音不大,却铿锵有力。

同仁医院的“同仁文化红色基因”象征着光明与革命精神的传承。“光明”不仅代表着眼科,还只要能够让患者重拾健康的,都代表着对生活的“光明”。对患者充满责任、在岗位上脚踏实地、兢兢业业,也是张建中多年来是对“同仁文化红色基因”最好的践行。


“做一项事业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,之后便是执着的坚持。”——张建中


对于足踝外科,张建中教授早已将其当做了自己毕生的事业,无论从人才培养、产学研未来规划、行业规范方面都做着自己的努力。

 2014年,我国足踝外科学术界的第一本专业期刊《足踝外科电子杂志》诞生了, 也成了足踝专业“零的突破”。它不仅仅是医生继续教育和相互交流的平台,也是我国足踝外科事业发展并走向世界的第一张名片,极具历史性意义。


5.jpg

图为2014年创办足踝外科电子杂志


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

“一年之计,莫如树谷:十年之计,莫如树木;终身之计,莫如树人。”面对中国庞大足踝患者,优质人才无疑是足踝外科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财富。在采访中张建中告诉记者,目前已经成立了“国家卫生计生委足踝外科专项能力培训基地”,陆续在四川绵阳、福建泉州等地开展了6次的面授课程。未来还将在大连、广西、山西等地陆续开展面授教育。对很多医生来讲,在培训基地手术实操方面,能够让医生的手术机会从原先在科室的个人几十例增加到几百例,让见多识广、经验丰富的青年医生成为名副其实的“老专家”。“基层所面临的问题是最多、最复杂的。只有将人才储备在医疗服务之中,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”张建中对此充满信心。


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

求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“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”。张建中表示,在培训中大夫必须要掌握的有三件事:疼痛来源、力线及稳定性。“人的脚上有26块骨头,33个关节,100多条韧带。能够准确找到疼痛来源是足踝医生的第一课,也是基本功。”他笑称很多培训医生在第一阶段就遇到了问题,“有人花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都没能通过考核标准。”但根据足踝外科“精细追求”的属性,张建中表示:“无论学习多久都必须做好,让中国更多优秀的足踝外科医生从这里走出去。”锲而不舍、精益求精不仅是他对自身的要求,也是他在事业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。


6.jpg

2009年成立了全国足踝外科培训基地



“产-学-研”——神奇梦工厂

  除了培育人才,在致力于打造足踝外科“产-学-研”一体的发展上张建中也有着自己的规划。由于我国骨科产业的相对滞后性,很多手术器械和植入物都依靠进口或复制。张建中表明:“欲攻其善必先利其器”,产品创新是推动骨科发展的强大力量。有人曾提出过:“在模仿中不断超越”的口号,但心存志远的张建中决定加强自主研发的能力,在自我的创造中去赶超。

  对很多医生来讲, “产-学-研”一体的基地更像一个神奇的“梦工厂”,可将临床过程中产生的好想法转变为现实——产品。“过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创新机会是很少的,而现在只要有好的想法,就可以提交给我们专业的委员会审批。审批无非有三种结果:不好的直接pass掉、值得改进的 ‘取其精华去其槽粕’,完美的直接投放生产线。”谈到此处,张建中的脸上挂着奕奕的神采与对未来的憧憬。他认为,将好的想法转化为技术或产品也是身为医者的使命感所在,也成了他在“产-学-研”发展道路上渐行渐远的强大动力。


在今年9月7日举办的“第二十届全国足踝外科年会暨中华医学会足踝外科分组成立25周年会议”上,成立了“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足踝医学分会”,分会的成立预示着将足踝领域的医疗服务、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“三位一体”功能做出进一步的延展与发挥。


创新不代表随心所欲

 设计带有自己理念的产品,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,让更多医生找到了价值与归属感。“专业委员会将这些创新型产品在医院进行推广,后得到反馈,这个过程也是整个骨科产业不断升华的过程。”与此同时张建中提到了重要的一点:“创新必须依托规范。”在他观念中,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诊疗水平,但不代表随心所欲。“我们经常追求极致的完美,但世间万物都存在误差或瑕疵。”医学也不例外,它在很多时候可以拯救生命,但不是万能的,很多判断和技术上的误差在所难免。张建中表示,很多的误诊、漏诊和治疗的错误是由于诊疗行为中的不规范引起的,不但没提升,反而拉低了治疗水平。“遵守规范就是要帮助我们医生降低失误的可能性,对于创新中的规范,我们更要做到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,教育大家来共同遵守。”张建中坚定地说。


从不惑之年的越洋求学,归来后的从零开始,再到产业发展……“欲戴王冠,必承其重”一路走来,为了心中“精细的追求”,张建中教授也遇到了无数的挫折。

从医院走向全国,从国内走向国际,几十年如一日,他孜孜不倦地践行着“目标——执着——坚持”。

临行惜别,张建中教授起身相送:“做一番事业可能需要5年、10年、20年甚至更长时间,在此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影响。对个人来讲要通过不断的坚持,直至实现自己的目标。” 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


如果此生注定孤独

我将只身前往

穿过荒凉,寻找一个人的繁荣

寻找一朵最美的浪花

霎那之间

一道光芒

点亮双眸,照见天堂


——节选《创业者的诗》:致梦想者

Copyright © 2016 orthoguard.cn All Rights Reserved 骨卫士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B2-20181675   京ICP备16021500号-1   京ICP备16021500号-2  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913号